关学精神,薪火相传:试评赵馥洁先生《关学精神论》
关学精神,薪火相传:试评赵馥洁先生《关学精神论》[①]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王婷玉 710000 西安)
赵馥洁先生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之学术前辈,其早年所著《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以价值论研究中国哲学,独辟蹊径,开疆扩土,受到张岱年、萧萐父、李锦全等学界同侪之推重。赵先生作为陕西人,历代乡贤之学开始进入他的学术视野,即他后期逐渐转入关学研究,其近年所著《关学精神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是现代研究关学的重要著作,与他早年学术研究一样,赵先生此书也特别注重研究关学中所蕴含的价值意蕴,换言之,此书之研究对象是关学,问题意识是价值哲学。
朱熹编撰《伊洛渊源录》中将关学和濂、洛之学并列考察,这就承认了关学自身的独立性。关学是北宋张载所创立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学术流派,张载开馆授学,二程兄弟以及吕氏兄弟都曾受到张载亲炙,使得关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横渠之后,关学一脉,源泉长流,如吕柟、王恕、冯从吾、李颙、李因笃、李柏等不断将关学发扬光大,形成**的关学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传承至今。中国哲学注重“知行合一”,读圣贤之书便要有圣贤之气象,这就是要有圣贤之境界。关学作为宋明理学在关中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格境界的问题尤为重视。赵先生此书就特别重视关学诸子的圣贤气象。依赵先生之见,关学学脉中的诸位学者有一个共通特点,即治学勤勉,注重践履,在读书治学的过程中涵养圣贤气象。关学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治学上的勤勉,反映在其人格精神上,各自成就其圣贤气象。理论和精神是相互关联的,既然所提的理论不同,其思想内涵也会有殊异。探索理论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境界,是很有意义的。关学学人的哲学学说背后是他们的精神境界,换言之,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背后支撑着他们的学说,正如陆象山所谓”六经皆为我注脚”。正如开山祖师张横渠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恰恰是关学学者所追求的理想,故而关学精神之基本特征、哲理意蕴、人格境界都浸润着这种理想追求。“四为”在张载提出后,便成为关学学者读书立说所遵循的准则。若将圣贤之境比作层云笼罩之南山,张载便是开路者,其后学虽有各自之思想,但都要以张载之思想以及人格境界作为前进的重要参考。
就具体内容来看,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关学精神进行了一个整体性的论说,能够使读者在宏观上对关学之精神论有整体性的把握和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赵先生在《自序》中说本书“由关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关学精神的哲理意蕴、关学精神的人格境界三部分组成。关学精神的基本特征是关学精神总论,后两部分是分论,分别从哲理的精神气象和哲人的精神境界两个方面阐述了关学精神。”[②]这正构成了本书的一个思想逻辑结构。由于论说的重点在“关学精神”,此书以关学精神为中心来引出关学的源流、重要思想以及代表人物。
在笔者看来,思想和精神性的内容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式的孤立存在,特别是对后世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思想,更是有其广博的胸怀,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关学的正式建立是在北宋时期,其创始人张载曾讲学于横渠镇,故借讲学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传播。由于关学是以地域特点所命名的学术派别,故其师承往往会有一徒多师的情况,张载本人更多是在潜心读书,师于往圣先贤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和阐发的,并与其他理学家在学术上多有来往,这种特点就使得关学在初创时其思想便具有很强的开放精神。张载虽为“二程”的表叔,但他并不因为辈分的尊严而对晚辈的学说不屑一顾,而是虚心探讨以使彼此在学说上都能有所进步,[③]这也正是由关学所具有的开放性决定的。关学的很多代表性人物在张载逝世后能南下师从“二程”,也是其思想开放性的具体表现。从北宋到清,历时800余年,虽然社会经历了好几次巨变,但关学仍然在薪火相传,在历经“北宋昌盛、金元衰落、明代复兴、清朝嬗变的历史轨迹”过程中,呈现出“张载气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实学交织递衍的学术面貌”,[④]关学正是在与各种学术流派的相互激荡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正是在各代的关学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关学能有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其他文化传统的精神。此书特别注意到,苏武作为持节不屈的关中先贤,也是广义的关学学派的前辈。苏武的精神无形地影响着者关中地区的读书人,关学诸位学者的精神气学中多少都有苏武的影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学学派的影响事实上已经超越中国,朝鲜时代的理学家曹南冥就深受张载影响,现在韩国学界对曹南冥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本书的重点是在“关学精神”,那么对于张载的论述就要和一般的哲学理论的论著有所不同。张载作为关学创始人,赵馥洁先生以一章的篇幅进行了具体论述,并不是仿照传统的哲学思想论述,从气本论、理欲之辨等方面展开,而只是提取出七个方面进行具体展开:(一)“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二)“勇于造道”的哲学创建;(三)“精义存神”的哲学智慧;(四)“太虚之气”的价值意蕴;(五)“太和谓道”的和谐思想;(六)“民胞物与”的理想境界;(七)“经世致用”的实学取向。这种思想提炼从立心立命的形上层面开始,最终落实到实际的世事中,既是从不同层面对张载创立的关学所体现的精神进行论述,也体现出赵先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捷的学术思维。精神性的特征总要通过落实在人事上才能得到体现,张载的关学思想虽然精深,但也正是由于其对现实的关怀才能使其不断绽放光彩。张载提出“气本论”的同时,也赋予“太虚”以诸种价值,太虚有“至诚”、“至善”、“太和”、“神化”等诸般品质,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圣贤气象,就要尽天性、顺天理,将“太虚”的品质内化为个人求学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在以“经世致用”的实学取向作为张载思想的总结后,本章**部分论述李二曲和李因笃两位关学殿军的思想,作者特别强调他们哲学中的现实关怀精神,李二曲所建立的价值主体思想和李因笃所驰骛的经世致用价值追求在今天看来依旧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在第三章中,作者围绕“人格精神”这一大的主题,选取关学中的代表人物进行论说。作者以关学的代表人物作为每一节的划分依据,在对人物进行论说中,开篇皆以诗作为总论,这些诗作有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用,同时也增强了本书的文化底蕴。本章共三十三节,选取了三十四位关学的代表性人物,由于主题在于“人格精神”,便不是对某个人的全面传记,而只是围绕开篇之赞诗所进行的论说,于是作者只是选取人物的学说和人生事迹中能够表现其人格精神的内容,故在篇幅上就比较短小。但也正是由于涉及单个人的文字量比较小,就能够使读者更加明确地把握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关学的代表人物虽众多,但他们一生学问实践的核心只在于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教”真正落到实处。这些人物大多有为官和讲学经历,带着这种精神使命,他们做官时能造福一方百姓,讲学时能醇化一地风俗,关学也在这种做官游学过程中得到流布传播。即便只是独自做学问,也能够做到君子慎独。由此,真正体现了关学所具有的重践履、重躬亲的尚实精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注重关学学术谱系的建构和师门之传承。苏昞、范育、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李复、萧维斗等人皆师从张载,吕大忠有高徒马涓,王承裕拜萧维斗为师,马理拜王承裕为师学习关学,冯从吾传承关学,并创关中书院,黄彭年、李二曲皆曾教学于此,而李因笃、刘古愚、牛兆濂、康乃心、王心敬等则求学于此,关中书院是明代后期关学传承的重镇。关学传承源泉混混,赓续不绝。总体来说,“为天地立心”是关学开山鼻祖张横渠的学术襟抱,也是千年关学历代学者的学术使命,当然也是赵先生著此书的问题意识所在。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作者:王婷玉
指导老师:李智福
班级单位:研究生一年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
[①] 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资助项目“探究兴善寺的建筑风格所体现的汉传密宗文化”(zsy2018B13)。
[②] 赵馥洁:《关学精神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自序》第1页。
[③] 张载向二程请教“易学”。
[④] 《关学精神论》第6页。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